五十年來 超越醫療行動極限

深入前線

2013

吉萬(Guiuan)市鳥瞰圖。該市位於薩馬(Samar)東部的一個半島,約有5萬名居民。吉萬市是第一個被颱風海燕吹襲的城市,幾乎完全被摧毀。 (相片來源 ©️Francois Dumont/MSF)

颱風海燕

2013年11月8日,颱風海燕(當地人稱之為「約蘭達」[Yolanda])橫掃菲律賓中部,造成過去一世紀以來最大的災難。整個社區遭夷為平地,近乎海嘯的風暴潮奪去了數千人的生命。居民生計和屋頂一樣隨風而去。

挑戰:難以進入受颱風重創的離島社區

災難發生後,許多地區都無法進入;橋樑遭到破壞,道路無法通行,電力和通訊中斷,燃料供應短缺。一些局部損毀的學校、體育場和教堂都變成了疏散中心,生還者擠在一起等待救援。約1,600萬人失去了他們的家園或生計,6,200多人死亡。

維薩亞斯地區(Visayas region)遭受的破壞最為嚴重。該地區涵蓋萊特島(Leyte)、東薩瑪律島(Eastern Samar)和帕奈島(Panay),屬菲律賓其中一個最貧窮的地帶。加上當地出現強風和暴雨,群島地勢分散,形成嚴峻的挑戰——首先必須保障人命安全,然後就是運送救援物資。

應對:調動一切方法評估受災社區

災後幾天,屬於重災區之一的塔克洛班(Tacloban)成為救援和賑災行動中心,也是媒體關注的焦點。當時大量工作都集中在塔克洛班,但是從離島接收到的消息卻非常少,無國界醫生於是決定把團隊分成小隊,從而評估其他地區的需求。

無國界醫生團隊前往薩馬島東部和南部、宿霧省北部、萊特省北部和南部、帕奈省、西內格羅省和巴拉望省,評估破壞程度和需求。這些地區的交通特別困難,因此無國界醫生使用一切交通工具,包括船隻、卡車、包機、商業航班和直升機。

無國界醫生團隊乘船前往公路無法到達的偏遠沿海村落。團隊成員包括一名醫生、數名護士、一名心理學家和一名後勤人員。 (相片來源 ©️Florian Lems/MSF)

兩支流動醫療隊(一支陸上小隊,另一支隊伍乘船)開設了流動診所,服務內陸村莊和離島的民眾。醫療隊為一些原本與世隔絕或無法求醫的病人提供基礎保健服務,並轉介病人到其他地方接受更深入的治療,因此特別重要。

颱風海燕過後短短幾天,無國界醫生便在三個受災最嚴重的島嶼為社區提供緊急援助,當中包括薩馬島東部的基萬(Guiuan)及其鄰近城鎮;萊特島的塔克洛班市(Tacloban)、塔納萬(Tanauan)、奧爾莫克(Ormoc)、萊特島的聖塔菲(Santa Fe)和布拉文(Burauen);帕奈島大陸的艾斯坦夏(Estancia)、Carles和San Dionisio,以至幾個離島。我們應對當地緊急和即時的醫療創傷需求;恢復基本醫療服務和設施;提供居所、重建工具、食水和衞生設施;以及為兒童和成人提供社會心理支援。

海燕吹襲後9天,無國界醫生團隊抵達了一些偏遠地區。當地村民稱無國界醫生是第一支到達的救援隊伍。 (相片來源 ©️MSF)